一、扬州邵伯十大美食?
扬州邵伯自古以来就已美食而文明天下!今天我就把邵伯十大美食介绍给大家!!!
1.邵伯龙虾:邵伯龙虾以壳青、肚白、个大、肉紧而闻名!2.邵伯湖螃蟹!3.马槽猪头肉!4.邵伯韶关老鹅!5.邵伯焖鱼!6.邵伯银鱼!7.邵伯小纪熬面!8.江都杂色小笼包!9.龙川大闸蟹!10.邵伯香肠!
二、去扬州必吃十大美食?
从菜品类分,扬州前十名必吃美食有:蟹粉狮子头、拆烧鱼头、扒烧猪头、文思豆腐羹、葱炒玉兰片、清炒河虾仁、红烧马鞍条、全家福、大煮干丝、青蒸刀鱼。
从面点分,前十名有:三丁包、五丁包、蒸饺、烧卖、千层油糕、饺面、鲜肉锅贴、阳春面、干拌面、草炉烧饼。
三、怎么评价扬州大学落选双一流?
本来说是评价扬大落选双一流的问题,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有些跑题。不过索性也就讲讲扬大这几年的发展如何,毕竟双一流也是学科建设。
2022/8/30更新
说两个算是旧闻,由于是内网文件我就不放图了。今年处级干部要全部换届,内设机构也将进行一些微调。简单来讲就是管理机关进一步精简、合署办公,举个例子科技处、社科处、社合处要合并组建科学研究院,以后由校领导兼任正职。
学院方面也有调整,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分设,成立植物保护、园艺园林学院。旅烹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分设。医学部、海外教育学院转为教学机构
省部共建国重以及某和省农科院、南农共建的实验室也在筹建中,无锡校区还在洽谈。
2022/7/11更新
农学院杰青校友程祝宽已经回扬大了,教师主页已经是在岗状态,育种系已经有一名外籍院士加双杰青,期待十四五期间作物学学科有长足的发展。
2022/5/18更新
校庆在即,学校展出合并办学30周年成果展。可前往校庆官网查看,我挑一些重点列出。
概括总结十三五期间的大事记。
2015年学校与教育部共建,正式迈入省部共建行列。
2016年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划转学校,成为学校直属附属医院。
2017年杨建昌教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焦新安教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8年与扬州市合作建设项目,广陵学院新校区交付使用,学校收回老校区,拓展了办学空间。
2019年省市共建扬州大学,省政府于2019-2023年提供15亿,扬州市提供5亿补助资金建设扬州大学。
2020年刘秀梵院士领衔完成的项目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陈国宏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1年学校与无锡市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筹建扬州大学无锡校区。
2022/5/1日更新
今天找到了有关无锡校区的详细一点的报道。目前来看大体规划已经定下来了,包括校区选址,学科领域,办学规模。等全部规划完成以后,应该就可以报请省政府审批了。由于报道也没有更多详细内容,我只好暂时推测扬大这个所谓未来校区,应该是面向新工科建设的?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新校区的定位究竟是如何?放不放本科生?放哪些专业?是做增量还是做存量?
老实说我反对扬大继续开设新院系和专业。不如乘着和无锡合作的这股东风,将部分院系迁建到未来校区,建议是以信工院为主的新工科,最好带着应用文科的法学院、商学院。无锡的区位优势不仅能给这些学生更好的就业实习机会,对于迁建成本低的法商学院,影响不大,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人才充实这些院系。后续就看扬大校领导魄力如何了,能不能把未来校区至少谈成次校区的水平,而不是成立一两个没存在感的新学院。
2022/4/26日更新
今天一流学科创建论证会的通稿发了,实际上4月20号开的会议。让我意外的是扬大选的三个建设学科,兽医作物倒是意料之中,不知道为什么中文也备选?虽然中文系还可以,但是个人认为创建双一流学科还是难度巨大的。何况兽医作物勉强还是农学类,中文就得单打独斗了,暂时不知道具体打算如何。
2022/4/14日
去年十月与无锡梁溪区签约的扬大无锡校区又有新动态了,目前应该是确定落户在梁溪科技城内了。去年消息放出来的时候还引得一片哗然,很多人不看好。目前梁溪区和扬大都在携手推进筹建无锡校区,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2/3/3日更新
扬大获批3个农村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1.农学院戴其根教授牵头申报的“农业农村部盐碱土改良与利用(滨海盐碱地)重点实验室”入选。该实验室为“十四五”农业农村部学科群新增的专业性重点实验室(试运行),与江苏省农科院共建。
2.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钱晓晴教授牵头申报的“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该实验室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扬州大学、扬州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等单位共建,隶属于农业农村部耕地保育学科群专业性重点实验室。
3.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国宏教授牵头申报的“农业农村部畜禽资源(家禽)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该实验室依托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共建,属于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群专业性重点实验室。
2022/2/25日更新
双一流创建道阻且长,祝愿新的一年母校奋发向上,越来越好,好上加好!
以下内容出自丁建宁校长在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干部教师大会上的讲话,我挑些重点说一下。
总结过去的一年
1.本科教学工作加强
通过工程专业认证2个,师范类专业认证4个
2.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
获省优秀博士论文5篇,优秀硕士论文9篇
录取博士研究生322人,硕士研究生4323人
3.学科学位点建设稳扎稳打
3个省重点学科终期验收优秀,10个学科入选"十四五"省重点学科。
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和专业学位类别4个
新增ESI全球前1%学科4个,总数达到11个
4.师资队伍质态优化
新增国家级人才9人,其中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项目A类1人
报到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10人
5.科技创新工作更加出彩
自然科学方面
新增国家级项目220项,部省级项目25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6项,重点项目2项、重点国家科技合作研究项目5项,海外优青项目2项,外国学者优青项目1项
参与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1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
发表SCI收录论文3791篇,申请专利1245件,获得授权专利97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01件,获得国际授权专利17件。
社会科学方面
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4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艺术学项目立项数并列全国第一。
新增部省级项目46项。发表CSSCI、SSCI、A&HCI收录论文389篇,出版著作77部
6.民生十件大事
文汇路校区生命科学大楼顺利封顶,扬子津校区工科实训中心、土木试验中心正式立项,扬子津校区教室空调安装完成(学校教室空调全覆盖),扬子津校区(西)食堂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学生公寓生活岛全部建设到位,钟秀图书馆二期工程全面竣工,机电技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顺利建成,大学物理等公共实验平台一期建设完成,体育运动室内场馆和扬子津校区室外运动场环境改造、体育器械更新等陆续到位,智慧校园建设日趋完善,计划推进的原家属区社会化管理工作全面完成,继续增发业绩绩效工资,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新的一年的总体目标
1.高质量办好建校120周年,在扬办学70周年,合并办学30周年系列活动
2.通过国家专业认证4-5个
3.新增优秀博士论文5篇,优秀硕士论文12篇,优秀专硕论文10篇
4.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硕士招生人数超过4500人,博士招生人数超过340人
5.第五轮学科评估前10%学科1个,前20%学科2个,前30%学科5个;新增省优势学科2个,新增ESI排名前1‰学科1-2个、前3‰学科1个
6.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60人(含附属医院40人);教师师资博士化率75%以上,新招博士后150人(含全职博士后70人)
7.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3项,国家社科基金36项(含重大、重点4项),到账科研经费6.35亿元,年科技总经费达11亿元
9.发表自然科学类高质量论文5500篇、人文社科类高水平论文380篇;新增授权专利1000件(其中发明专利500件);获得国家级奖励1~2项;新增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1~2个,新增合作央企、大院大所2~3个。
10.启动与扬州市新一轮名城名校合作。无锡校区筹建取得重要进展。获批扬州大学布拉德福德理工学院。附属医院新增省级重点专科3~4个。
——————以下是原回答——————
1.瘦西湖一霸及学科老大哥化学
为什么说是瘦西湖一霸,主要是因为化院拥有新老化馆,吞并了不少地盘。又在理科学院里如数院,物院中独领风骚。无机化学,基础数学是扬大比较早拿到博士点的学科。不过现在数学发展比较停滞,且以前有过一任化学出身的校长,现在ESI与自然指数也主要靠化学贡献。
自然指数这个东西在顶级名校眼里很水,毕竟在nature主刊和在其子刊上发表文章的水平不能相提并论,不过对于扬大这种水平的国内高校就刚刚好,属于高端论文领域。几年前大陆高校很看重它,这几年有所降温。自然指数只统计自然科学内近一年内的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地球环境科学四个领域内的nature期刊发表论文。
注意它的反映方向,对于扬大这种学科发展有偏向的学校来看,主要是反映化学方向上的实力。
这几年扬大的物理学科方向发展也很快,但自然指数主要还是靠化学刷,物理也承担了一部分,生命科学,地球和环境科学基本打酱油。
从年份计来看,扬大的自然指数成长还是很夸张的,但是这是在中国大陆高校集体进步的大前提下的,所以需要对照组来看。
扬大的老镜像对手,江大(JSU)
另一个江大(Jiangnan University)
参照对照组,可以看出扬大这几年理学的发展还是不错的。
目前扬大自然指数在全国大概排在70名左右,能排到这个位次主要是靠化学,但这不是扬大一家独有的情况。刷化学好刷毕竟一直是大家共识。
偶尔也有一些异类,譬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气院)和国内高校的主基调反着来,以地球/环境科学为主。
2.年轻活力的引力与宇宙研究中心
扬大的物理学这几年发展也很快,存在感十足。首先物理学是18年才获得的博士点,短短几年做出了不少成绩。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挂靠的引力与宇宙研究中心是发展的比较好的,主要贡献是培养了一个优青,并且帮助扬大的自然指数物理学科快速刷分,今年引力与宇宙研究中心加入了"天琴计划"。
扬州大学引力与宇宙学中心建立以来一直把研究目标瞄准国际最基本、最前沿的科学问题,面向国家重大研究战略计划,围绕引力波和宇宙演化相关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引力与宇宙学研究中心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等方面已经成为学校领头羊。经过4年的建设,中心共承担国际合作、国家、省基金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加入BINGO射电宇宙学国际合作计划、印度-中国国际合作黑洞研究项目、科技部空间引力波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天琴引力波前沿科学研究计划等。2017年成立至今引力与宇宙学研究中心发表百余篇高影响力研究论文,中心10余人的队伍在自然指数榜单贡献全校近28%分值。中心培养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江苏省特聘教授3名及其他一批青年骨干,为物理学科飞跃式发展贡献了力量,四年来带动扬大物理学科从2017年全国排名89名上升到2020年全国排名61名。中心坚持国际化建设,组建国际化研究团队,同时吸引了来自意大利、希腊、日本、巴西、伊朗、印度博士后,均在国际一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招收了3位来自美国、意大利、希腊博士研究生。《自然》(Nature)杂志出版的 2021中国自然指数(NatureIndex China)中89所中国内地大学位居中国科研机构100强,扬州大学位列第67名,其中扬大最好学科排名是物理学。愿引力与宇宙学中心再创佳绩,不断前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为扬州大学再做贡献!
3.潜在的培育的"一流学科"
扬大想要突破一流学科,几乎毫无悬念的要落在文汇路那几个农科学院身上,这绝不是夸大其词。这几年,扬大最高科技奖进项纯靠农学院,兽医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而扬大工科疲软,理科更是无以为继。
上一任在位时期,提出过一个"国家特色重点学科"计划,个人认为与一流学科不谋而合。扬大在当时入选过两个二级学科,分别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以及"预防兽医学",一个培育学科"动物遗传与育种"。
作物学,兽医学还自主培育的张洪程,刘秀梵两位院士,目前扬大的校长焦新安也是兽医学方向的,陪跑院士提名好几次了,希望早日能够评上。毕竟刘院士已经是资深了,没有多少话语权了。这些都是潜在需要培育的"一流学科"。
农学院16年的时候引进了一个作物方向的澳大利亚外籍院士,也是在努力弥补育种方向的短板。
吉尔伯特教授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2016年受聘我校特聘教授。他主要从事聚合物化学和胶体化学研究,具有丰富的淀粉结构与功能研究经验和理论基础,担任多个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编委。在我校工作期间,吉尔伯特教授不遗余力投身谷物科学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高度重视学术团队建设。他重视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成扬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三方共同创建谷物优培中心,将多糖及糖原多级结构检测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弥补了我校在多糖结构分析领域的不足,极大促进我校学科建设,提高我校国际知名度。积极践行健康中国理念,致力于降低谷物淀粉以及淀粉类食品消化速率研究,并研发健康食品。2017年,应省政府邀请参加省农业大会,为江苏农业发展建言献策。他牵头的稻米优培团队获得江苏省创业创新团队外国院士类人才项目,资助额度达500万元。2019年荣获江苏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如今时间来到双一流时代,要求又变高了,现在都强调一级学科发展。作物学有两个二级学科,兽医学有三个二级学科。扬大曾经入选的国家特色重点学科说明在作物栽培和预防兽医方向的实力。但是如果想要完成"一流学科"的壮美蝶变,作物育种,基础兽医和临床兽医还需要补齐短板。
扬大真正搞得像一流学科其实也只有农学的几个学科,但是身为一级学科一向偏科。譬如作物,栽培二级学科这块弄得很好,育种就稍显不足。17年杨建昌教授拿的那个自然科学二等奖,也是栽培方向的。而且是栽培方向的首个自然科学奖,很了不起。
栽培拿奖很难,在这一块扬大也很有基础。其实育种拿自二应该比栽培简单点,不过在这一块扬大的表现就不甚耀眼稍显平庸了。如果扬大能在各个二级方向都做到领域顶尖,自然也就无可争议的一流了。
兽医学,预防方面好,基础和临床以前甚至可以说是极端不平衡。19年扬大尝试柔性引进了一些诸如杰青的高端人才,但是也是杯水车薪。不能指望短期内给带来多大提升,任重而道远。
16-20这期间,兽医学一个发明二,一个进步二。作物学一个自然二,一个进步二,有进步是肯定的。这两的目标一个A,一个B+,运气好如果运作好了说不定能有两A类。
畜牧和前面这两个有点差距,基本科技奖都没法独立完成,只能参与,好像有个进步二,最多冲B+,指望不上,维持B问题不大。不过基本上也就保B了,哪能都进步啊。园艺植保农资草学这几个不太可能进步,就算进步了也没人注意,进B类机会不大。
现阶段在文汇路校区搞这个生命科学大楼。建这个大楼,扬大花了3个亿,光筹备就花了两年。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冲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和一流学科,估计最后会建成一个集合兽医学,畜牧学,生物学等等的综合性实验室。
现在生命科学大楼地基刚打好,原定是年底封顶,不过因为疫情停工了一个月,希望别耽搁工期。4月1日 桩基正式施工5月19日 桩基施工完成9月13日 工程复工10月18日 桩基验收11月19日 地下室封顶1月18日 生命科学大楼主体封顶
坦白说如果扬大这一轮进不了双一流,钱已经花出去了,一定会全力申请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它主体落成估计十四五期间国重能批下来,第三轮继续带着奖项和实验室再走一遭。
4.准备迎接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表现
关于第四轮学科评估,其实我不太想多谈。扬大的表现其实很多退步。譬如草学,水利工程,法学,教育学,数学,食品工程等等都有很大的退步。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第四轮参评学校和学科相比第三轮的时候翻倍了,竞争十分激烈,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这些学科建设有些脱节与落后的地方。
有一些是因为传统优势的衰退,例如传统理科和中国语言文学。坦白讲数学和中文有点危险,我很担心它们在这一轮降级,青黄不接是这两学科的通病。
中文还好,自己培养了一个长江。数学基本上快无人可用了,这可是师院较早拿到的80年代硕士点,从这里走出的校友可是有2个是新中国18位博士之二。第四轮已经明显相较第三轮退步,这些年人才引进也是不温不火。中文,我希望它能上B+,理想中对标苏大和南师的中文,其实差距已经越来越大。当然,这几年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一块其实发挥还好,不上不下,而且几个关键的学术带头人去年退了,不至于影响这一轮评估。
物理,生物是18年拿到的博士点。理想状态下希望这两这次至少拿个B-,对它们寄予厚望,再不济保一手C+。不过有博士点这两年基础学科又大批发,靠占比挤进B类应该问题不大吧?当然有点盲目乐观了,坦白讲能进50%都算不错了,特别是这种新批的博士点。
法学应该有进步,不过有限C+顶天。今年法学冲击博士点又失败了。偶尔也能听到一些法学老师的抱怨,扬大这两年野蛮扩张的有点严重,本科教学质量都不可避免的下滑了,不过对比第四轮应该还是有进步。这两年法学方向的社科基金表现还可以。
马理论我觉得有进步冲B+,也是18年批的博士点,发展比较快,本来就是B,而且这几年社科重大重点项目也搞了几个。
中国史,沉沦吧,继续沉沦吧。上世纪祁龙威先生执掌扬大历史系的时候,中文系和历史系还是能相提并论的。现在中文系都逐渐没落了,历史系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泯然众人了。触底反弹?希望不大。
教育学,看不透,也看不懂,也是今年寄予希望冲击博士点失败的,会比第四轮进步,也有限,希望早日脱离C类吧,有点丢人。
外语,第四轮是B-,也是18年拿的博士点,有趣的是我听知乎上吐槽团委老师恶心人的几乎外院的学生,至于他的学术成就,坦白讲社科基金很不稳定,有时候重点能拿,有时候挂0,我对它的期望是稳住B类阵脚,别被挤下去。
应用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商学院,自从经济管理学院合并成商学院,在扬大的存在感一直就不大。虽然是热门学科,但是在扬大却却比较边缘。它第五轮能上榜就谢天谢地了,有个C-都是祖上保佑冒青烟了,说明商院领导知道笨鸟先飞而发愤图强。
工科我要单独拿出来讲,都说扬大工科最差,说实话其实这几年进步最大的就是工科。同志们,要知道扬大18年以前就水利有博士点啊,丢人啊丢人,而工科扬大有15个一级学科方向,有硕士点的当时也有10个。
第四轮学科评估清一色的C,水利居然是C+,我都难以接受,好歹也是华东水利学院分出来的,好歹自称水利省内第二。18年一口气拿下4个工科博士点,给我惊到了,土木,农工,食品,软件都是18年拿到的。而且这些年环工,电气,能源,建筑终于拿下硕士点了,不容易不容易,虽说都是来的有点晚,总比不来的好。今年化工机械管工环工还去冲击博士点,虽然挂零蛋了,好歹能申报过了省里一关,说明部分标准达到准博士点水平了。至少省里的双非,除了对比南工和江大,工科的腰板算是挺起来了。这他娘的比第五轮要是水利能进B都让我高兴,有一种刘阿斗算扶起来一点的感觉。
医学,扬大这个医学我觉得比以前思路对一点。拿中西医的学博换了临床的专博,医学其实就临床覆盖广,临床也是18年拿到的学博,应该是准备先发展覆盖广的临床了。
前两年说要搞药学院没搞起来,医学部也暂时没实体化,倒是搞了个公共卫生学院,现在还是合署状态,护理学院其实就是医学院划出来的。
其实扬大早该这么干了,像南医划的还要细分什么临床预防一堆学院,扬大之前一个医学院了事太偷懒了。扬大应该要把医学部早点搞起来,不仅要快还得又快又好,基本上扬大未来发展的增长点得靠医学了,正好乘着这几年和附院的合作,把扬医再推一步上去,一个综合性大学,有顶尖的医科,基本上等于多长了两只手,各项科研,经费纵向都能有很大提升。早点把药学院建起来。
艺术类我是真看不懂,这玩意应用性太强,还不知道第五轮什么情况,应该发展的还行吧,反正一直也不是重点。管理类,啧,不多谈我对这两大类的学科都是只有上榜就算成功,不指望它们跨越式发展了。
——————————
四、扬州美食词语?
讲究选材,追求本味,南北兼容,温和含蓄。
五、扬州特产美食?
扬州美食特产有:
1、扬州炒饭,家喻户晓的一种美食,使用米饭,火腿,鸡蛋等炒制而成,颗粒分明,入口后充斥着米饭和鸡蛋的香味。
2、高邮咸鸭蛋,有一个黄的,也有两个黄,三个黄的,色泽红润,里面有油脂流出来,吃起来特别香。
3、牛皮糖,半透明色的外面有芝麻,吃起来比较香甜,一点都不粘牙,现在有很多不同的口味,像是山楂味,草莓味可以自由选择。
4、高邮湖大闸蟹,是高邮湖的一种特产,品质非常好,这里的大闸蟹肉质很紧实肥美,吃起来特别鲜嫩。
5、三丁包子,使用肉丁,鸡丁以及笋丁制作而成的美食,皮比较薄,松软,里面的馅儿软硬适中,特别鲜香,油而不腻。
六、扬州美食推荐?
1.盐水鹅,盐水鹅又被亲切的叫做老鹅的。
2.扬州火烧,标准老扬州,肥而不腻、油香酥脆。
3.包子,扬州包子名扬天下。
4.烧饼,酥软的口感,让舌尖感触香酥的滋味。
七、扬州美食诗句?
苏轼 《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八、扬州美食街在哪儿扬州美食攻略?
四望亭美食街
这里离瘦西湖不远,扬州人口中说的美食街就是这一条了,素有“扬州第一美食街”之称。美食街从西式自助到传统中国餐等各色餐厅都有,只是现在开始渐渐变成了电子一条街。
地址:扬州广陵区文昌阁四望亭路
交通:20路美食街站,17、20、23、29、30、37、56、103路蓝天大厦站。
东关美食广场
2012年9月才开街的美食聚集地,和花局里街区南北相通。主营淮扬美食,荟萃淮扬经典名店,游人很多,各种特色店面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要。
地址:广陵区东关街302号
交通:25、44、45、58、61、210路东关古渡站
毓贤街美食街
毓贤街主要又分为南街和北街,南街多是一些统一规划过的诸如麻辣烫、炒凉皮等小吃摊,而北街则主要是文昌百汇步行街。喜欢逛街的可以把这儿作为出没范围。
地址:广陵区毓贤街
交通:1、5、6、23、29、32、37、55、56、60、62、107、209、216路仙鹤寺站。
兴城东路美食街
扬州人习惯上把它称之为“小美食街”, 各式以湘菜、川菜为特色的餐饮店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淮扬菜酒店不多。
地址:邗江区兴城东路
交通:12、30、39路花园小区站。
望月路美食街
这条路上的餐饮店很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加盟店,火锅、韩国料理、川菜等各种菜式汇聚一堂,好不热闹。
地址:邗江区望月路
交通:13、27、31、51夜望月路步行街。
九、扬州老街美食?
东关街是扬州老街之一,街上的小吃较多,比如:姜糖、芡茨糕、黄桥烧饼、豆腐脑、桂花藕粉丸、胡辣汤、麦芽糖、四喜汤圆、葱油饼、长鱼(鳝丝)面、臭名远扬臭豆腐、靳氏烧饼、牛肉汤、锅贴、豆腐卷子、马蹄糕、牛皮糖、瓜子仁酥、米酒、小爬爬烧烤、陈妈鸡脚、蘑菇堂奶茶、吹糖人等等
十、中国十大美食城市排名?
1,西安
中国美食十大城市
西安拥有着让人眼花缭乱的面食,每名面食爱好者来到了这里,都等于来到了面食的天堂!无论十肉夹馍还是裤带面,只要你想吃,西安应有尽有,每一种的好吃。
2,重庆
中国美食十大城市
火锅之城,麻辣之都!这里除了著名的江湖菜和小面,热辣辣的重庆火锅更是全球闻名,在重庆,即使天天吃火锅,都让人吃不够,更有磁器口,著名的小吃天堂哦!
3,成都
中国美食十大城市
如果你想吃最地道过瘾的川菜,来成都吧,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一,成都的美食包容万象,无数的经典川菜都在这里诞生!无论是宽窄巷子,还是随便的一家饭馆,只要走进去,就会给你最地道的四川味道。
4,北京
中国美食十大城市
作为中国的首都,这里汇集了全球的美食元素,不仅有著名的北京烤鸭,还有驴打滚、豌豆黄、炒肝、卤煮等各种老北京特色美食,供吃货们在这里尽情的尝鲜!
5, 广州
中国美食十大城市
广东的饮食文化在全国都数一数二,广州人更是以会吃而闻名。即使是最普通的食材,在广东人的手中也能变成绝佳的美味。而且这里的早茶文化,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哦!
6,天津
中国美食十大城市
天津的美食,以天津麻花、天津油炸糕、狗不理包子等闻名遐迩,不少人到天津,可都是本着吃才去旅游的。而且这里还有上千个品种的天津菜,每一道都风味绝佳。
7,上海
中国美食十大城市
国际化大都市,又称为魔都,全球的最地道美食在这里都能找到,可谓是吃在上海!这里不仅有着数不清的老字号,更有集百家之长的创新菜馆,每年都有无数的美食家前来一饱口福。
8,佛山
中国美食十大城市
著名的美食之乡,这里物资丰富,无论是海鲜还是山珍,在这里都可以品尝得到。作为中国美食十大城市之一,最普通的食材也能在佛山厨师的手里变成美味佳肴。
9, 杭州
中国美食十大城市
人间天堂的杭州,除了拥有让人沉醉的西湖,更有让人着迷的杭帮菜。作为中国美食十大城市之一,杭帮菜为浙江菜之首,并在全国的菜系里占有一席之地。
10, 南京
中国美食十大城市
南京的美食素来以精细著称,这里的菜肴讲究用料严格,烹饪细致,而且摆盘精美,每一道都色香味俱全。作为中国美食十大城市之一,南京菜一般以口感醇和,咸淡适中为主,每一名食客在这里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