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旅游巧智慧特色榜单网

宁夏民俗文化?

142 2024-06-08 19:03

一、宁夏民俗文化?

1、宁夏传统文化

宁夏传统文化包括贺兰皮影、回族剪纸、回族民间乐器、回族服饰、宁夏回族山花、张氏回医正骨、回族传统婚礼、舞龙、秧歌等等传统文化。

2、宁夏非遗文化

2019年6月,宁夏日前公布了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名录。截至目前,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达142个。

二、宁夏民风民俗资料?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回族聚居的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以下是一些关于宁夏民风民俗的资料:

1. 回族文化:宁夏以回族文化为主要特色,回族是宁夏的主要民族。回族拥有独特的宗教信仰、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他们注重家庭、宗族和社区的联系,传承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2. 回民街:回民街是宁夏回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宁夏的各地都有回民街,这些街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小吃、手工艺品和回族特色的商业活动而闻名。回民街上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

3. 回族婚俗:回族婚俗非常庄重,讲究礼仪和传统习俗。婚礼通常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如婚前准备、拜堂、婚礼宴请等。同时,回族的婚礼还需要按照宗教教义进行举行。

4. 回族节日:宁夏的回族人民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是开斋节(又称为古尔邦节),它是回教的重要节日,标志着斋月的结束。这一节日一般会有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和集市。

5. 回乡探亲:在宁夏,回族人民非常注重家庭关系,回乡探亲是常见的传统习俗。特别是在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共度节日。

这些只是宁夏民风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宁夏还有许多其他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活动。如有需要,你可以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宁夏的民俗文化。

三、宁夏民俗文化介绍?

宁夏传统文化包括:贺兰皮影、回族剪纸、回族民间乐器、回族服饰、宁夏回族山花、张氏回医正骨、回族传统婚礼、舞龙、秧歌等等传统文化。

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将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间乐器。

回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坎肩、戴斯达尔、麦赛海袜、准白、礼拜帽、盖头等。

四、广州十大旅游胜地?

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广州塔、长隆欢乐世界、广州长隆国际大马戏、广州融创乐园、广州融创雪世界、正佳极地海洋世界、珠江夜游、广州长隆度假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

五、中山十大民俗?

1.小榄菊花会

小榄菊花会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民俗活动,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山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榄菊花会集赏菊、咏菊、品菊等丰富内容,文化内涵深厚,是中国菊文化最集中地体现和群众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活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小榄菊花会历史悠久,在南宋时期,小榄开始种菊,至明代,小榄艺菊之风已盛。小榄人善作盆菊,技艺精湛。历史上每逢菊花盛开时,各家族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曰“菊试”,后发展为菊花会,会期数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

2.中山咸水歌

中山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民间音乐,是中山民歌的缩影,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代表性非遗项目。咸水歌在中山坦洲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广泛,曲目丰富,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唱法,如采用粤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衬词用“啊咧”、“啊”,衬句多用“妹好啊咧”、“弟好啊咧”,歌唱的即兴性很强,随字求腔等。中山咸水歌的主要类别包括长短句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姑妹歌和叹家姐等,其代表性曲目有《对花》、《海底珍珠容易》等。2001年,十多首咸水歌代表作被收录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

3.南朗崖口飘色

南朗崖口飘色,又称为抬阁、出会景,是流行于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的一种祈福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南朗崖口飘色,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一直沿袭至今。崖口飘色主要以民间传说、故事等为题材,故事性强,其表现内容多为“采河遇何仙”、“水浸金山”、“松鹤延年”等。其最大的特点是设计颇为独特的“秋千色”,即男、女童扮演的人物不必固定在色梗上,巡游时可像荡秋千那样上下飘动,色彩绚丽,玲珑飘逸,富有游行节奏感。长期以来,崖口飘色巡游习俗吸引着大批旅居港澳和海外的乡亲,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于2008年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龙舞(醉龙)

醉龙舞是中山民间特有的一种舞蹈,它起源于宋,盛于明清,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融汇武术、南拳、醉拳、杂耍于一体的民间舞蹈,自古以来深受中山当地群众欢迎,影响及于周边地区,堪称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也是中山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醉龙表演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和巡游等内容,2009年,醉龙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中山每年都要举办一场盛大的“醉龙文化节”,醉龙巡游、历史短剧、长州扒仙艇比赛、“醉龙杯”文艺会演等十几种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构成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醉龙文化盛宴,已经成为中山市的一张文化品牌。

5.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技艺

咀香园杏仁饼是中山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名点,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称杏仁饼,饼身松脆,饼心香甜,入口松化,风味独特。而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技艺是中山市传统技艺,2008年入选中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山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咀香园杏仁饼创制于清光绪末年,选用绿豆粉用木制饼模打制出形如杏仁的饼样,并加入特制猪肉做夹心,经过浸豆、烘干、磨粉、拌粉、倒模成型、烘焙、冷却等一系列传统烘焙工艺制成,入口甘甜松化,令人齿颊留香。

6.小榄刺绣

小榄刺绣,即“菊绣”,是中山的一种传统美术工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传统刺绣艺术的代表,属于粤绣中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分支,在针法技艺及艺术风格上自成体系,具有绣工精致、针法多样、色泽富丽的特点,极具岭南风土特色,于2013年被列入第五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中山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榄刺绣的历史悠久,以丝绒绣著称,因刺绣时所用丝线有毛绒质感,故也名“丝绒绣”。小榄刺绣的制作工艺流程包括选图、勾稿、上绷架、选线、选针、刺绣等六大步骤。由于小榄是南国菊乡,绣品题材图案除常见的雀鸟、鱼虫、龙凤、鸡鸭等,常配以菊花等花卉图案,极富岭南特色的刺绣工艺。

7.沙溪凉茶传统制作工艺

沙溪凉茶诞生于中山市沙溪镇隆都地区,由当地轿夫黄汇潜心收集民间药方而首创,从清光绪年十一年(1885年)所创制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是汉族传统凉茶文化的代表,是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由于治疗四时感冒、清热除湿有较好疗效,“沙溪凉茶”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2005年,沙溪凉茶传统工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类非遗代表项目。MAIgoo小编推荐中山其他美食类代表非遗项目:三乡茶果传统饮食习俗、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海洲鱼饼制作技艺、黄圃传统民间食品制作技艺、隆都传统饮食习俗等。

8.六坊云龙舞

六坊云龙舞是流传于中山市古镇镇六坊村等村落的一种传统龙民间舞蹈,具有300多年历史,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坊云龙按照龙的形状、比例和尺寸,用竹篾扎作而成。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甘十左右,六坊村就会举行“游神”活动,村里近200名男性青壮年从村中祠堂里请出云龙,入夜时分点燃蜡烛钻进龙身,使云龙通体光亮,然后由幡旗、灯笼开路,由龙珠引领,伴随云彩、鲤鱼等扎作道具,从六坊村出发,沿着邻近的村庄巡游,连续巡游三晚。六坊云龙一般在晚上出巡,舞龙者上穿白纱衫、下穿与龙被颜色相同的裤子,远看去,只有云龙在舞动翻腾而不见舞龙者,效果十分奇特。

9.石岐米酒酿造技艺

石岐米酒酿造技艺是诞生在中山市的传统技艺,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入选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中山传统技艺类代表性非遗项目。石岐米酒酿造技艺所酿造的石岐米酒属于30度低度数豉香型米酒,是南方地区广大百姓日常饮用的米酒,是广东省四大豉香型酒之一。石岐米酒经过历代的演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曲二粮三匠人”酿造工艺,经过制曲、煮饭、发酵、蒸馏、酝肉、调酒、静置等多个工序酿造。其中,“酝肉”尤为关键,又叫肉冰烧或玉冰烧,是制作广东米酒的特有环节。如今,石岐米酒酿造技艺所生产的石岐米酒,深受省港澳地区群众欢迎。

10.白口莲山歌

白口莲山歌,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的传统民歌,2007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五桂山客家山歌中历史最久、流传最广的一种民歌,也是中山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口莲山歌产生于五桂山区与沙田水乡交界的地方,客家文化和疍家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白口莲山歌的显著特征。如它用客家白话唱咸水歌调,吸收了山歌高亢和咸水歌柔美的特点。白口莲山歌大多采用男女对唱形式,先由男歌手运用小嗓演唱提出问题,再由女歌手唱答。唱词多为七字句,上下两句构成一番,表现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曲调有采茶调、叹情、唱花、唱情、顺口溜等多种。

六、湖北十大民俗?

湖北风俗:

湖北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

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

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七、亳州十大民俗?

武术:亳州地处中原,武风昌盛。乡民多习武,特别是回民练武成风。亳州历史上武 人辈出,五禽戏、晰扬掌产生于亳州,六合八法拳由亳州人所创。

剪纸:亳州的旧时大户人家闺女出嫁,每件嫁妆都贴有色彩鲜艳、构图新颖的剪纸,亳州一些人家的室内和 许多单位的会议室,都饰以民间特色的剪纸。

高跷:亳州高跷是人踩在木棍上表演,通常是训练有素的团体。

鬼会:也叫大班会,是一种鬼戏,每逢正月十五乡间大班会演出。

三斗:亳州社会有很多消遣娱乐活动,如斗鸡、斗蟋蟀、斗鹌鹑、踢毽子、听书、听戏、养鸟、养花、下棋、搓麻将等,最有特色的是前三种,被称为“民间三乐”。

肘搁:是亳州民间舞蹈的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肘搁分“座子”和“架子”两部分。“座子”由体格强壮者担任,回族尚武,故多由回民担任。

地方戏:二夹弦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解放后在亳县受到重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梆剧,是亳州的特色剧种。近似豫剧,是亳州最受欢迎的一剧种。

华佗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动作和神态为主要内容的组合动功。“五”是一个约数,并非限于五种功式;“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

八、沧州十大民俗?

1、沧州舞狮

沧州舞狮是河北省的民俗舞蹈。最早起源于汉朝,明朝时已广泛流传。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沧州狮子舞以同乐会形式存在,早期多在庙会和春节民间花会时活动。

2、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河北省井陉县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类陉拉花最早源于民间的节日、庙会、典及拜神时的街头广场花会,在唐代元和八年(813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中就有相的记载。

到了20世纪初,拉花已经十分盛行,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扭”的说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将井陉县命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

3、河北邦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4、沧州面花

“面花”,城里人叫“面塑”或“捏面人”。豫东地区称为“蒸花馍”;豫西一带早年叫“窝窝花”,解放以后改称“糕花”,但在河南广大地区,叫的最多、最普遍的称呼是“捏面花”。

在旧社会面是劳动人民生活中的高档食品,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顿“白馍馍”,成为穷苦孩子们企盼一年的最佳食品。母亲们把来之不易的白面粉,制作出各种不重样的小动物、小花馍,即好吃,又好看,又好玩,成为母亲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最好的食用玩具。

5、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

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

6、正月十六遛百病,

在每年的正月十六的晚上沧州人民集体出门溜达,据说正月十六出门遛能留得一年的健康,人们边溜达边在地上投硬币,寓意是扔掉一年的病痛。

7、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八粥就是大米,糯米,红小豆,黑豆,黄豆,高粱米,粟米,金丝小枣等10余种原料熬制的粥。做腊八蒜醋,就是把大蒜瓣放入醋中密封,到大年初一蘸饺子吃,酸辣可口。

8、沧州落子

沧州落子是冀中一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据沧县县志记载: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个小场子,起源于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1796一1821年)。传统的落子,女的脚踩寸跷(又名踩寸子),手持花扇或小竹板,男的…

9、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初创地为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镇,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目前已传承十四代,传人遍布全国,远播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习练人数逾十万以上。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第一次举办…

燕青拳,中国拳术之一,其特点是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架端正,发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独具风格:眼神集中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气力。腿法要求劲足力满,干净利落…

九、长治十大民俗?

答:1.潞安大鼓

2.上党剪纸

3.武乡剪纸

4.唐宫悦酒制作工艺

5.辛寨陈醋酿造技艺

6.长子炒饼制作技艺

7.襄子老粗布织造技艺

8.沁源剪纸

9.炎帝的传说

10.沁源石雕

十、十大民俗歌曲?

《茉莉花》

《茉莉花》流行于全国各地,是我国民歌的经典之作,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歌曲通过赞美茉莉花,借花抒情,生动含蓄地表达了封建制度下男女的纯真爱情。

2

《紫竹调》

《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吴语区(苏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等)的传统小调歌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经过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各地的《紫竹调》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但其词其曲,皆有浓厚的吴风。

3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电影《小城之春》的插曲,由王洛宾创作。这首歌既有哈萨克民歌的特色,又有青海藏族民歌的风格,是王洛宾最珍视的歌,也是王洛宾歌曲中艺术评价最高的歌曲,被赞为“艺术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

4

《半个月亮爬上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是王洛宾根据西北地区民间音调创作的一首民歌。既保留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质朴无华,又显现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因其曲调优美、意境深远、易于学唱而流传全国。

5

《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是四川康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经江定仙编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后《康定情歌》在全国流传,而且声名远扬海外,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6

《敖包相会》

《敖包相会》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这首歌不仅描绘了草原夜空的辽阔、明朗,同时也诉说着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故事。历经半个多世纪,依旧传唱不衰。

7

《祝酒歌》

《祝酒歌》是由韩伟填词,施光南谱曲,李光羲演唱的歌曲。它的曲调活泼流畅,歌词丰满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欢欣喜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带给人们绵长而久远的往事与随想,脍炙人口的旋律打动亿万人的心。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情感。

8

《蝴蝶泉边》

《蝴蝶泉边》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由季康作词,雷振邦作曲。歌曲以对歌的形式,描绘了大理美好的自然风光,并以此来表达男女间纯真的爱情。

9

《草原之夜》

《草原之夜》诞生于1959年,是电影纪录片《绿色的原野》中的插曲,由张加毅填词,田歌作曲。这首歌被称为“东方的小夜曲”,是我国经典的草原民歌,至今久唱不衰。

10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为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创作的一首插曲,它由塔吉克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