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商周时期的家具特点分析?
答: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代,青铜器上已可见到夔 纹、云纹等精美雕饰图案,初期木器已具有了装饰性和实 用性的家具雏形。
到春秋战国时期,木业制作已有了斧、锯、凿、铲等工具,测量也有了规矩准绳。制作中,燕尾 榫,凹凸榫、割肩榫结构在家具中已有运用。
汉代、三国时期,家具的类型发展到了床、几案、屏风、柜、箱、衣 架等多种类型。不过,由于当时的习惯是席地而坐,家具一般很矮。
汉代的案多置于床前或榻侧,案也渐宽渐长。
这一时期,胡床由西域传入中原,但多流行于宫廷和贵族间使用。
二、商周关系?
商纣王时期东部的周与商是什么关系 周是
商纣王时期,周与商是诸侯与中央王朝天子的关系, 周是商的诸侯国。
帝辛(约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5年),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乙少子。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
商汤所建立的商王朝,除了商汤把国家治理的很好以外,其余的多数时间国运不济,君与臣、统治阶级内部充满了杀戮。据《竹书纪年》记载商王太甲潜回王都诛杀了重臣伊尹。在经历了“九世之乱”之后,到了帝辛即位时期,已日薄西山,积重难返。此时商的西部,一个国势如日中天的诸侯国——周,正对商朝虎视眈眈。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领众多诸侯击败了商朝军队,帝辛也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三、商周帝王?
商:汤、太甲、盘庚
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诵
商朝:
汤,姓子,原名履,又称武汤、成汤.生卒年不详,商部落首领,灭夏而建商.在位13年,病死.葬处据传有六处,说法最多的是在毫(今河南省商丘县北面).
太甲在位33年
太甲,商汤长孙,太丁的儿子.即位初,因“颠覆汤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改过复立,成为有成之君.是为“桐宫悔过”.
盘庚在位28年
盘庚,祖丁子,阳甲弟.盘庚迁都于殷,商朝自此称殷商.迁都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殷都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周朝:
文王 姬昌 (前1152-1056)在位51年 中国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周人谥西伯侯为“文王”.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武王 姬发 (前1046-1042) 在位5年 周文王姬昌次子.中国周朝第一代帝王.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君.
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另:康王姬钊,是成王的儿子.康王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
四、商周古都?
约前14世纪,商王盘庚自奄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殷商王朝,在此历8代、12王。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率诸侯之师,与商纣王战于牧野(今鹤壁淇县西南),纣王兵败自焚,殷亡。
扩展资料:
商朝国都频繁迁移,多因于河患和战乱。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
所谓“前”指的是从商的始祖契到成汤迁都于亳准备灭夏的这一时期,又称“先商”时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国在这一时期共进行了八次迁都。
所谓“后”就是从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到周人灭商这一时期,共有六百多年,商朝在这段时间共进行了五次迁都。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 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建立后的几次迁徙,其范围亦在今河南、山东境内,一次涉及到山西境内,但总不外黄河南北、距黄河不太远的地方。
五、商周历史?
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256年),古通常分为商朝(约公元前1600—约前1046年)、西周(约前1046—前771年)、东周(前770—前256年)三个时期。
六、商周时士是指哪一类人?
士人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几与庶人相接;在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于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举;在经济上,士有一定数量的「食田」,禄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劳而食。
在文化上,士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多种教育。
他们的社会职业因而是多样化的,或充任武士,或作卿大夫的邑宰、家臣,或在天子、诸侯的宫廷和基层行政机构中担任一般职事官。
七、夏商周的法治思维
夏商周的法治思维
中国古代历史上,夏商周被认为是三个朝代的重要时期。这些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特点。在这其中,夏商周的法治思维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因此我们对夏朝的了解相对较多。夏朝的法治思维主要体现在其法律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上。夏朝时期,王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主要体现在王的权威与地位的确立上。作为支撑王权的重要手段之一,法律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夏朝的法律体系不仅包括了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还包括了礼制、典章等法律规范。这些法律体系的建立为夏朝的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与夏朝相比,商朝对于法治的重视程度更高。商朝的法治思维不仅表现在法律的内容上,更表现在法律的程序和体系上。商朝时期,立法程序相对严格,涉及重大案件的判决需要由王亲自审理,并亲自签署判决书。这种做法不仅展示了王的权威,也确保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此外,商朝还建立了完善的司法机构,派遣专门的官员管理纠纷和判决案件。这些措施为商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朝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法治思维的高峰时期。周朝将法治思维发挥到了极致。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各个诸侯国在独立行使地方政权的同时,也需要遵守和执行周王国的统一法律。这种分封制度与法律的统一不仅保证了各地政权的稳定,更推动了法治的进一步发展。周朝在法律方面的重要成就是制定了《周礼》和《周官》两部法典,规范了统治者和官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夏商周的法治思维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法治被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准则之一。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和法治观念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尽管现代法治体系已经取代了古代的法治思维,但夏商周的法治思维仍然对中国当代政治体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八、商周货币名称?
商周钱币种类大致有:贝币(贝壳)、 甲币(乌龟甲板)、 贝币(青铜,之后几个都是青铜材质)、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可能是最早的圆形金属钱币)、爰金(金币的一种,楚国货币)
九、商周的王位?
首先,从观念上,商代称'王',并非至尊的称号,只是表示统治者身份的称号,而周王又称'天子',意即'天帝之子'。周王在人们心目中地位至高无上,周王被视为天下的共主,这种观念的确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周王权的强化。
其次,从外部形式来看,商代方国林丘,西周诸侯国众多,而商王的地位具有盟主的性质,商王对诸方国的权力是建立在方国联盟的基础上的,而商代的方国联盟又是松散的和不稳定的,因而商代的王权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而西周的诸侯国对国王室有多方面的从属关系,周天子对诸侯拥有广泛的权力,所以周王的权力远大于商王,控制天下的能力远在商王之上。
第三,从制度上说,商时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地位至尊,又通过宗法礼制确立了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这也说明王权得到了发展。
第四,从王位继承制度上,商代的王位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这种方法使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的纷争,致使王国政局混乱,王权一度中衰。而西周的王位继承是父死子继,嫡长子继承制,这就从制度上完善了传子制,进一步明确了王位传承。商周王位继承制度的变革,也反映了王权强化的趋势。
十、商周国人指的是?
国民这个词,本意是国中之民。而在商周时期,尤其是春秋早期,古代的“国民”和现代的“国民”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商周时期在征服并进驻新占领的区域后,首先要建立一个军事据点,这样的据点称之为“城”,也称之为“国”。在古代“国”是指城池,也就是说,国民是指城里的人,国民就是居于国中之民。相对于城里人,剩下的都是乡下土鳖了。
“国”之外广大区域称之为“野”。野人,即居于野之人,亦称“庶人”。因此庶民基本上特指乡下人,与黎民和黔首同指普通平民。“国民”和“庶人”的地位差别,表现非常明显。国民虽为平民,但他们有资格享接受教育,而庶人则无受教育资格。庶人虽不能不参政,但是他们亦不是奴隶。虽然庶人地位虽低,但属平民阶层,他们平时生产和生活与国人一样,贵族无权对庶人随意进行处置和杀戮。
“百姓”一词,很早就出现了,含义很明确,就是特指贵族阶层。当时,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的。
至于人民这个词,代指所有的人类,后来被马克思重新定义之后,变成了一个代表无产阶级的纯政治名词。
不过再历经商周至大秦,随着争霸战争的延续,国民资格被不断扩大,散处在偏远地区的人也渐渐被纳入国民范畴。各种称呼开始统一,国民、庶民、黎民、黔首,甚至百姓都开始指代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