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汽车安全的因素?
汽车碰撞安全性影响因素:
一般分为主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事故后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
1、汽车主动安全性
又称积极安全性,主要是指汽车防止或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性能。其中主要包括:视认性、驾驶操作性和制动效能。此外,还包括减轻驾驶员的疲劳程度,行人的安全性等。
①视认性。是指可以看见和看清道路、其他车辆、交通信号及仪表的程度。
②驾驶操作性。是指驾驶操作方便、灵活的程度。
③制动效能。是指汽车在高速行驶中进行制动的能力。不仅要能减速和停车,而且不能出现跑偏、侧滑、甩尾等。
2、汽车被动安全性
又称消极安全性,是指事故发生时减少乘员伤亡的能力。其中主要包括:结构吸能性、内饰软化、安全防护装置及安全玻璃等。
①结构吸能性。是指汽车在发生碰撞时,汽车结构吸收大部分冲击能量,从而保证座舱变形最小,不挤伤乘员的能力。要求汽车以48 km/h的速度与固定障碍物正面碰撞时,乘员不致危及生命。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汽车应当有一个可变形而吸收能量的车头结构,并有一个有足够刚性而且形状稳定的座舱。通常将汽车头部的刚度设计得小于座舱的刚度,使头部尽量吸收碰撞时产生的冲击能量。为此,在汽车设计中,采用计算机辅助工程,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设计车身的结构,并且对新开发的车型进行上百次碰撞试验,以确保汽车达到上述要求。通常在汽车侧面车门设有加强刚性的横梁,以防止车门在碰撞后变形。
②内饰软化。汽车座舱内部的各种器件表面无凸起,材质柔软有弹性,尽可能减少尖角、突棱和突出的零件,在发生碰撞时能减少乘员所受的伤害。内饰软化的范围包括转向盘、仪表板、侧围、顶篷、座椅、地板以及遮阳板等突出的附件。有的汽车的转向盘在碰撞时可以收缩,有的座椅加有头枕,以防后部被撞时头部受伤。
③安全防护装置。
④安全玻璃。玻璃受碰撞后只裂不碎,或碎块不呈尖角,可以减少对乘员或行人的伤害。同时,在碰撞后玻璃仍能保持一定的能见度,避免妨碍驾驶员的视线而造成第二次事故。在汽车撞上行人时,安全玻璃也可以减少对行人造成的伤害。
3、事故后安全性
是指汽车能减轻事故后果的性能。主要包括能否迅速消除事故后果,同时避免新的事故发生。
4、生态安全性
是指发动机排气污染、汽车行驶噪声和电磁波等对环境的影响。
决定因素:
1、前后盘式制动系统
2、前排双气囊
3、三点式安全带
4、安全玻璃
5、高位刹车灯
6、ABS+EBD(刹车防抱死和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
7、车头、车尾可溃缩的安全车身设计,车门内有防撞杆
8、NCAP碰撞测试成绩
二、影响健康安全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卫生医疗因素。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环境因素: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强调健康、环境与人类发展问题不可分割。
生物学因素:即基因遗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卫生医疗因素: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
三、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如下∶
(一)人力资源不足,超负荷工作状态
为满足社会对医护服务的需求,而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造成护理人员、设备、空间相对不足。护士身心疲惫,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再有过度工作和劳累同样会引起注意力和警惕性的下降,导致错误的增加。
(二)法律意识不强
一是在接待病人时说话不谨慎,或在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不规范,应用仪器时不熟练,引发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效果不信任,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二是对临床护理资料书写不正规、不及时。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用法律约束自身的行为,避免和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护理人员缺乏敬业精神
新护士、新设备的进入有一个培训、适应、磨合的过程。从统计分析来看,低年资护士容易发生不安全隐范,发生护理差错。
(四)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执行的不完善
很多差错事故发生的根源,是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五)管理层的因素
安全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导致不安全护理的后果。
(六)其他因素
差错、事故的鉴定处理仍没有一个使医患双方都信赖满意的机制。社会、媒体等对医疗机构、人员尚缺乏公正的评价,医院生存的环境还不令人满意。对护理安全有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还包括院内感染、烫伤、跌倒与坠床、输液渗出及坏死、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四、影响飞机飞行安全的因素?
影响飞机飞行的安全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气象因素。先从气温方面:一般高空气温都偏低,有时是在摄氏零度以下,如果飞机飞行的高度上有大量的云或相对湿度很大,飞机外层就容易结冰而破坏机翼的形态造成事故。
其次是大雾天气能见度差影响驾史人员视线,再就是雷雨和热带风暴对飞行安全威胁极大。
五、影响油脂安全贮藏的因素?
一、影响油脂安全储藏的因素油脂能否安全储藏,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环境条件适宜,油脂可以较长期地安全储藏;环境条件不适宜,油脂就容易氧化分解、酸败变质,不能安全储藏,通常影响油脂安全储藏的因素有:
1.水分油脂是疏水物质,含水量很少。用干燥油料压榨取得的油脂,其含水量甚少。但在目前油脂工业的生产条件下,由于原料水分偏大,设备不完善或操作技术不良等原因,往往会使生产的油脂含水量过多。此外,油脂在运输和储藏过程中,被雨水侵入,也会使油脂水分增高。油脂水分增加,不仅会使油脂水解作用加强,游离脂肪酸增多,还会增加酶的活性,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育。因此,油脂中水分含量过多,就容易促使油脂水解酸败。一般认为,油脂含水量超过0.2%,水解作用就会加强,游离脂肪酸也会增多。含水量越高,水解速度就越快,油脂就会迅速酸败变质,失去食用价值。由此可见,油脂中的水分含量是油脂安全储藏的重要条件,也是引起油脂酸败变质的重要因素。2.杂质油脂中,特别是未精炼的毛油中,常含有各种杂质,如磷脂、蛋白质、蜡、饼末、种皮以及其它不溶于油的油脚固体物等。这些杂质都是亲水物质,可以吸收水分,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能加速油脂的酸败,对油脂安全储藏十分不利。通常油脂中杂质含量超过0.2%时,就容易引起油脂分解酸败,杂质含量越多,油脂水解酸败速度就越快,也就越容易促使油脂酸败变质,失去食用价值。因此,杂质多的油脂不耐储藏。一般情况下,未精炼的油脂含有大量磷脂,在储藏过程中磷脂能分解出磷脂酸,使油脂质量降低,引起水解变质;黏蛋白会使油脂混浊,颜色变暗,而且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导致油脂酸败;大豆油、米糠油中都含有蜡质,其含量虽然很少,却能促使油脂混浊,降低质量;饼末、油脚、种皮等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繁育,也会加速油脂的酸败。长期储藏的油脂,混有上述各种杂质且其含量超过0.2%时,必须设法除去,使其含量降至0.2%以下,才能保持油脂的储藏稳定性,确保安全储藏。3.空气空气中的氧是引起油脂氧化变质(自动氧化)的主要因素。油脂接触空气,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使过氧化值与游离脂肪酸增加,并继续分解成低级的短碳链的醛、酮类物质,从而使其产生一种特殊的刺激气味,失去食用价值。油脂氧化变质的速度与接触空气表面积的大小、时间的长短以及油脂的组成成分有密切关系。通常油脂接触空气的表面积大、时间长,就容易氧化酸败;反之,装入密闭容器或储存在惰性气体中的油脂,则能提高储藏稳定性,一般不易氧化酸败。4.温度油脂温度升高,可以加速它的氧化反应,增强脂肪酶的活性,促进微生物生长繁育,并分泌蛋白酶、解脂酶,使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加速氧化分解、酸败变质。温度越高,高温时间越长,油脂酸败变质就越快(在60℃-100℃范围内;一般每升高1O℃,油脂酸败速度约可增加一倍),而降低温度则能中止或延缓油脂的酸败过程,提高储藏稳定性,确保安全储藏。5.日光日光中的紫外光,具有较高的能量,有利于氧的活化,能促使油脂氧化酸败变质。油脂暴露于日光中时,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常能形成少量臭氧。当油脂中不饱和脂肪与臭氧作用时,在其双键处能形成臭氧化物。臭氧化物在水分影响下,会进一步分解成醛、酮类物质而使油脂产生哈喇味,失去食用价值。与此同时,在日光照射下,油脂中所含的维生素E受到破坏,抗氧化的功能减弱,因而也会加快油脂氧化酸败的速率。二、油脂储藏方法:①严格控制油脂入库质量:油脂含水多、含杂质多,容易引起酸败变质。要求油脂在入库或装桶前认真进行检查检验,符合安全储藏要求的,才能装桶入库,否则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一般油质要求,含水量不起过0.2%,杂质含量不超过0.2%,酸值4~6。②保证装具清洁、不渗漏:装具的清洁与否,对油脂质量和储藏稳定性影响很大,要求装油前认真做好装具的清洁工作,除去装具内的油脚、铁锈和异味。同时还要检查有无渗漏、破损情况,一旦发现要及时修补。油脂装具要在清洁、修补后,经干燥才能装油。③合理灌装:向油桶灌油时,不宜灌得太满,以免发生泼撒、外溢、膨胀,甚至在高温季节的爆炸事故。但灌得太少,也浪费装具,并且油桶内空气太多,易发生氧化酸败。一般每个标准油桶灌油175公斤~180公斤。④密封静置:密封可以防止外界污染,避免日光照射和与空气过多地接触,静置可起沉降作用,使水分和杂质沉于容器底部,因此可提高油脂的品质。这种措施对大型油池的作用更为明显。⑤合理堆放:露天堆存时,将油桶一边垫高,桶身呈10度倾斜,以防雨水浸入。库内堆放时,可采用品形堆或多层堆。各种不同品种的食用油、精油和毛油,出口和内销等都应分别堆放,有条不紊。特别是食用油与工业油的包装要加区别,桶外加标记,最好不同放在一个库内。⑥储油场所要求没有日光直接照射、干燥和清洁。对储存的油脂要定期检查酸值、色泽和气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车灯色温: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因素解析
什么是车灯色温?
车灯色温是指车辆前照灯发出的光线的颜色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K),一般在2500K到6500K之间。色温越高,光线越接近白色;色温越低,光线越接近黄色。
车灯色温的影响因素
车灯色温的影响因素有多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光源类型
不同类型的光源会对车灯的色温产生影响。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光源类型有卤素灯、氙气灯和LED灯。其中,卤素灯通常具有较低的色温,氙气灯色温较高,而LED灯则具有较大的调节范围,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色温。
2. 色温调节器
车辆上的一些照明设备配备了色温调节器,可以通过调整调节器的设置来改变车灯的色温。这种调节器一般是电子设备,可以根据驾驶者的需求进行调整。
3. 外界环境
外界环境的不同也会对车灯的色温产生影响。例如,在雾天或者降雨天气中,车灯的光线会受到雾气或水滴的散射,使得光线变得更加柔和、模糊,色温可能呈现出偏黄的效果。
4. 灯泡老化
随着车灯使用时间的增长,灯泡的老化也会影响车灯色温。灯泡老化后,可能会导致光线变暗、颜色变黄,影响行车安全。
车灯色温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车灯色温的选择对行车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合适的车灯色温能够提供更好的视野和可视距离,有助于驾驶者更好地辨识前方的障碍物和道路情况,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不适合的车灯色温可能会产生过度或不足的照明,影响驾驶者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结论
车灯色温的影响因素包括光源类型、色温调节器、外界环境和灯泡老化。对于行车安全,选择合适的车灯色温至关重要。
感谢您阅读本文,相信通过本文的帮助,您对车灯色温的影响因素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七、行车安全的十大影响
行车安全的十大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行车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论是自驾出行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保障行车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行车安全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安全,更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下面我们来看看行车安全的十大影响。
1. 人身安全
行车安全关乎的首要问题就是人身安全。交通事故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的行车态度和遵守交通规则是保障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
2. 社会稳定
交通事故不仅会导致人员伤亡,还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小的困扰。道路交通秩序的混乱会对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 经济损失
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不容忽视的。医疗费用、车辆损失、停工损失等都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负担,严重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4. 生态环境
交通事故不仅会影响人身安全和经济,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车辆排放物和交通堵塞都会加剧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5. 社会道德
遵守交通规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行车安全涉及到的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道德观念的体现。只有树立正确的交通道德观念,才能保障行车安全。
6. 法律约束
行车安全是法律规定的重要内容,违规驾驶和交通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遵守交通法规是每个驾驶者应尽的法律责任,也是对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尊重。
7. 交通秩序
良好的交通秩序是保障行车安全的基础,只有道路交通秩序井然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遵守交通规则、礼让行人、文明驾驶是维护交通秩序的重要环节。
8. 全民安全意识
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是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安全知识,培养社会各界人士的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共同维护行车安全。
9. 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行车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车辆的行车安全性能,降低事故风险,为行车安全保驾护航。
10. 社会文明程度
行车安全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问题,更是一种文明素养。社会的文明程度与交通安全息息相关,只有建设文明社会、文明道路环境,才能实现行车安全的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十大影响,我们可以看出行车安全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保障行车安全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每位驾驶者和行人应尽的道德责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道路交通安全,构建和谐社会。
八、行车延误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行车延误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驾驶员
驾驶员的性别、年龄、气质、驾驶技术水平、灵敏程度,开车工龄等对行车延误均有影响。
2、车辆
不同的车型、车龄、使用性能等对行车延误都有大小不同的影响。比如加速性好的车辆,后备功率大的车辆都将使行车延误减小。一般来说,轿车,新车较大型车,旧车的行车延误小。
3、道路
道路的级别、路面材料、路面的交通标志的完善程度等对交通延误均有影响。比如,沈阳至大连自从建成高速公路后,路上行车时间减少4个多小时;在快慢车道分隔的道路上比快慢车混行的道路延误低。根据广州到佛山公路上的调查,无隔离带路段上的行车延误约为有隔离带路段的1.3倍。
4、转向车比例
交通流中左、右转向车比例大小,也是影响延误的因素之一。因为无论是左转,还是右转,在通过交叉路口时,其车速都远低于直行车,特别是左转车,这就势必造成延误。例如,根据观测,北京市西单路口左转车平均延误约为直行车的1.5倍;东单路口约为1.4倍。同时,由于左转车的存在,还增加了对面直行车的行车延误。
5、交通组成
当交通流中大型车和载重汽车占的比例大时,行车延误也会增大;公交车辆多时,由于其停靠的干扰,也使延误增加。
6、交通负荷
交通负荷常以荷载系数,即实际交通量与通行能力之比值来度量。行车延误显然与荷载系数成正比。根据模拟研究,当荷载系数≤0.3时,每辆车平均延误≤19秒,而当荷载系数≤0.7时,每辆车平均延误上升为≤32~55秒。
7、服务水平
显然,道路的服务水平越低,行车延误越高。美国规定A级服务水平,每辆车平均延误≤15秒;B级服务水平,每辆车平均延误≤30秒;C级服务水平、每辆车平均延误≤45秒;D级服务水平,每辆车平均延误≤60秒。
8、交通控制
交通控制的影响包括二方面,一是交通控制设施及方式,一是信号灯配时。定周期信号就比感应信号控制的交叉路口行车延误大。如武汉大东门和三阳路路口由定周期信号控制改为感应信号控制,车辆排队时间分别缩短了26%和47%。同时,信号周期越长且绿信比较大,延误越低;周期时间短且绿信比越小,延误越高
9、恶劣天气,大雾、大雨、 大雪。地震、洪水、地陷、塌桥。 车发生故障,堵车、迷路、发生事故等不可控因素!
九、安全的十大危险因素?
1.车辆伤害
2.不规范高空吊物酿事故
3.机械伤害
4.疏忽大意造成人员跌落
5.相关方管理
6.触电
7.攀爬塔筒时人员、物品坠落
8.火灾
9.酒后滋事致人伤
10.起重伤害
十、影响安全的四大因素?
安全隐患的存在通常源于四个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和管理的缺失,即通常所说的人、物、环、管。
1、人(操作员工、管理人员、其他有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重要致因。主要包括: ①未经许可进行操作,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②冒险作业或高速操作; ③人为地使安全装置失效; ④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进行操作或违章作业; ⑤不安全地装载、堆放、组合物体; ⑥采取不安全的作业姿势或方位; ⑦在有危险的运转设备装置上或在移动的设备上进行工作;不停机,边工作边检修; ⑧注意力分散,嬉闹、恐吓等。
2、物的原因。所谓物包括原料、燃料、动力、设备、工具、成品、半成品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有以下几种: ①设备和装置的结构不良,材料强度不够,零部件磨损和老化; ②存在危险物和有害物; ③工作场所的面积狭小或有其他缺陷; ④安全防护装置失灵; ⑤缺乏防护用具和服装或防护用具存在缺陷; ⑥物质的堆放、整理有缺陷; ⑦工艺过程不合理,作业方法不安全。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构成事故的物质基础。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就不可能发生事故。物的不安全状态构成生产中的隐患和危险源,当它满足一定条件时,就会转化为事故。
3、环境的原因。不安全的环境是引起事故的物质基础。它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通常指的是: ①自然环境的异常,即岩石、地质、水文、气象等的恶劣变异; ②生产环境不良,即照明、温度、湿度、通风、采光、噪声、振动、空气质量、颜色等方面的存在缺陷。 以上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的恶劣状态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4、管理的缺陷主要有: ①技术缺陷。指工业建、构筑物及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等的设计、选材、安装、布置、维护维修有缺陷,或工艺流程、操作方法方面存在问题; ②劳动组织不合理; ③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或检查指导失误; ④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挪用安全措施费用,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安全隐患整改不力; ⑤教育培训不够,工作人员不懂操作技术知识或经验不足,缺乏安全知识; ⑥人员选择和使用不当,生理或身体有缺陷,如有疾病,听力、视力不良等。 管理上的缺陷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条件。